2020年,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、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,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贯彻落实区委、区政府的决策部署,统筹推进疫情防控、防汛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,全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,生产需求全面回升,质量效益不断改善,市场活力动力增强,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显著增多,全区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。
四季度我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列全市首位,生产总值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速位列全市第二位,继续保持县区领先地位。现将全区经济运行情况汇报如下:
1.地区生产总值进步显著,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。全年我区生产总值完成690亿元,可比价增长4.0%,全市排名第二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73.16亿元,增长3.0%;第二产业增加值236.2亿元,增长4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380.72亿元,增长3.7%。三次产业结构为10.6:34.2:55.2。
2.工业生产稳定,增长较快,发展态势较好。四季度,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.4%,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1%,高于全市0.8个百分点,全市排名第一。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.9亿元,同比增长10.1%。
六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13.7亿元,同比增长1.8%。其中: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61.5亿元,同比增长2.8%;纺织服装业完成58.3亿元,同比增长6.7%;板材家具业完成106.8亿元,同比增长5.9%;医药化工业完成38.9亿元,同比下降5.2%;新型建材业完成100.5亿元,同比下降4.5%;机械电子业完成47.8亿元,同比增长6.8%。
3.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缓,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。四季度,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.6%,低于全市2.3个百分点,全市排名第四。其中,城镇和农村投资同比下降5.73%;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5.42%;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3.58%;技改投资同比下降22.8%,全市排名第四。民间投资同比下降6.0%,全市排名第五,民间投资的占比是67.65%。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231.07万平方米, 同比下降3.78%。
全区500万元以上城镇及农村投资项目施工个数共347个,比去年同期增加38个。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0个,比去年同期增加2个;5000万以下项目197个,比去年同期增加36个;房地产项目64个,比去年同期增加10个。
4.市场销售回暖,商业经济逐步恢复。四季度,我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.90亿元,同比增长3.8%,高于全市0.5个百分点,全市排名第二。
按行业分,1-12月批发业累计销售额275.55亿元,同比增长2.3%;零售业累计销售额346.58亿元,同比增长5.9%;住宿业累计营业额9.71亿元,同比下降5.9%;餐饮业累计营业额53.61亿元,同比下降1.0%。
5.财政收入实现增长,重点支出有力保障。四季度,全区财政收入52.32亿元,同比增长3.2%,低于全市0.4个百分点,全市排名第五。财政支出132.36亿元,同比增长18.8%,其中,农林水支出增长66.5%,教育支出增长10.9%,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3.2%。
6.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速稳定,存款余额增速排名靠前。四季度,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累计1323.7亿元,同比增长9.1%,全市排名第二;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累计1248.4亿元,同比增长20.8%,全市排名第五。
7.城镇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加。四季度,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796元,同比增长5.3%,增速居全市第三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71元,同比增长8.8%,增速居全市第二。
总体上看,2020年在疫情和汛情双重压力下,我区经济运行总体稳定,主要指标增长较快、位次靠前,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,成绩来之不易。但也要看到,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严峻,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,经济运行还存在一定问题,主要如下:
1.部分工业企业产业竞争力低
我区部分工业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,以两头在外的委托加工为主,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,经营粗放,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,缺乏“高精尖”技术支撑,产品技术含量低、附加值低,可替代性强,产业竞争力低,不利于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发展优势。
2.批发业、零售业恢复缓慢
1-12月,我区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累计增速为5.6 %,目前有7家退库企业带基数9.39亿元,还有淮河种业销售额累计下降85.4%,宿州和天华新药业有限公司累计下降33.5%,安徽久事达累计下降50.1%,销售额下滑严重。
1-12月我区部分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呈下降趋势,如:宿州闼闼木门销售有限公司累计下降40.3%,宿州市新时代糖酒有限公司累计下降33.1%,宿州苏宁易购销售有限公司累计增幅下降4.8%。
3.部分乡镇街道投资完成比例低
1-12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比例低于35%的乡镇、街道有6个,具体为: 桃沟13.55%、三里21.14%、夹沟22.36%、支河29.09%、北杨寨32.98%、栏杆34.06%。
从申报情况来看,解集乡1-12月申报进度为0。由于材料准备不完善,乡镇、街道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漏统、纳统滞后项目,具体为:苗安2个,南关1个。国家局和省局查询的6个项目提供支撑材料验收不通过,直接拉低全区投资增速3.41个百分点,拉低全区工业投资增速1.39个百分点。
针对以上问题,现提出如下建议:
1.多方施策,激发工业活力
工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,要发挥好工业产业中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,提高产业发展优势,盘活产业生产潜力。第一,要充分发挥政府资源,提高政府服务能力,激发企业生产积极性。要以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为引领,将相关产业政策、金融政策、财税政策等细化落实,促进政策红利的快速释放,确保重点行业、重点企业的高质量发展,发挥好优势产业、优势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,促进产业结构改造升级。第二,金融机构创新动能,优化企业融资途径。要加强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实体企业,根据不同行业、不同企业量身打造适宜的融资模式、担保方式和服务手段,建立更加科学的风险评价和控制体系,加强企业融资的可持续性和可获得性。第三,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促进产业技术升级。通过提高企业生产技术,提升产品附加值,增强企业竞争力,提高企业经济效益。
2.紧抓机遇,提升投资效益
要紧紧抓住安徽全面融入长三角这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,充分发掘我区的区位优势,围绕地方特色和区域合作,全面提高我区的招商引资水平。第一,优化投资环境,加大招商力度,精准对接,精准服务,促进项目的引进落地;第二,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,优化投资结构调整,深挖投资项目潜力,提高项目投资效益;第三,简化投资手续,促进融资渠道多元化,激发民间投资活力,提高我区投资潜力,激发内在投资动力,促进民间投资的发展。
3.帮扶引导,振兴商业经济
商业经济一直以来恢复缓慢,要注意释放商业经济的活力,管理、执法等相关部门要精准调研、科学规划,因地、因时制定促进我区商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,发挥好对于商贸企业的帮扶引导,重视消费这驾马车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,营造良好的消费营商环境。加强对于企业的指导,鼓励企业创新,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模式,拓宽销售渠道,促进市场的恢复,助力商业经济的发展。
4.统筹协调,保障经济发展
经信局、农业农村局、住建局、商务局、发改委等相关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压实责任,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,推进工作中相互配合,要积极提前谋划,科学合理制定目标任务,细致细化分解,关注好经济指标的运行走势,做好对于企业的帮扶工作,打好2021年一季度核算基础,确保一季度开门红。